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史志宣教  > 伟人足迹  > 查看详情

水口主持连队首次建党“军魂”在连队落地生根

2023-05-09 15:55:46       来源: 中共株洲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室)

  叶家祠,位于炎陵县水口镇水南村,是当年在水口亲历人生政治生活中最大转折的平江籍开国中将赖毅魂牵梦萦的红色圣地。1977年6月28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50周年之际,时任南京军区副政委的赖毅,借协助“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革命摇篮井冈山》纪录片之机,来到了当年自己入党、毛泽东亲自主持连队建党旧址——水口叶家祠,重温当年感人至极的场面。在叶家祠门口,赖毅久久地注视着大门上方的一块横匾“毛泽东同志主持连队建党旧址”十三个大字,激动得喃喃自语:“毛主席啊!您是我们的大救星。”
  陪同人员跟随着赖毅踏进门槛,径直往里走。经过一个天井,顺着楼梯,大家来到了阁楼上。只见赖毅用微微颤抖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件件当年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大家的思绪仿佛随着他回到了当年毛泽东带着他们宣誓的场面中。片刻,陪同人员似乎才醒悟过来问:“首长,现在这里的文物有无不当?”赖毅指着马灯和四方八仙桌,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他又将陈列的几条长凳仔细端详了一番说:“这几条板凳是这样摆着的。”之后,赖毅还记忆犹新地说:“你们到南京来采访我的时候,把地图、模型都带来了。你们反映说江西的同志认为是永新的水口,我肯定说是酃县的水口。我在水口入党前填表的时候还写了‘酃县’两个字。这个祠堂那时比较破烂,只住了一户人家,当时入党是秘密的。”29日上午,赖毅在给县革委会全体工作人员作了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后,还高兴地在陈列馆题写了“毛主席主持连队建党的旧址水口叶家祠”。赖毅给陪同人员娓娓道来当年毛泽东主持连队建党,亲自发展并领着自己等6名工农出生的战士骨干入党宣誓带来的光荣往事,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一伟大的时刻,揭开了毛泽东水口主持连队建党伟大历史事件的面纱,印证了叶家祠真真切切为毛泽东亲自主持我军首次连队建党、亲自领着工农出身的骨干战士集体宣誓入党、人民军队建党开先河的红色发源地。
  党从成立之初就重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大革命时期,我党就开始注意对国民革命军的影响和领导,着手在北伐军中建立党的组织。但是,如何在军队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党组织,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国共合作时,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的党掌握的唯一一支武装——叶挺独立团,尽管成立了党的组织,但实行的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军队中设立党组织,这在其他军队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对共产党而言,也是第一次。但这种做法也有不足,连一级没有党的组织,难以直接掌握士兵,团一级虽然设了党的组织,却不易掌握部队,因此也没有实现党的统一领导。正如毛泽东所言:“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
  严重的考验在大革命失败后接连而至。国民党反动派撕下伪装,举起屠刀,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下手了。中国共产党只能拿起武器,在各地发动了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时,各军、师设立政治部,在团这一级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支部,在营这一级建立了党的小组,加强党对军队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的指导。但由于参加起义的部队主要是倾向革命、反对蒋介石屠杀工农政策的叶挺、贺龙所部,基层单位没有相应的党组织,党对军队的控制能力比较弱,打胜仗时可能看不出来,一旦部队分散行动或遭受挫折,问题马上就会暴露。起义部队南下潮汕失败后,留在三河坝的朱德所部尚有2500人。由于作战失利,生活艰苦,官兵思想十分混乱。部队转移途中,每天都有逃亡现象,包括一些师长、团长甚至党代表,也先后不辞而别。朱德等领导人十分着急,天天在官兵中做工作,仍无法解决问题,最后这支队伍跑得只剩下几百人。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其中比较大的一次,但这次起义最终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原有部署,让所有起义部队退往文家市集中,继而向罗霄山脉进发。南撤途中,病号又多,士气低落,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不少人对革命前途感到迷茫,信念产生了动摇,官兵大批逃亡。过去在旧军队里,如果遇到这种困境肯定早就散伙了,罗荣桓回忆当时的情景曾感慨地说:“那时候,部队即使不溃散,也可能沦为流寇。”赖毅回忆当年的情况时就说到:“毛泽东带领部队从文家市上井冈山,战士的情绪低落,特别是芦溪受挫以后,开小差的几乎天天都有。那个时候,逃跑已经变成了公开的事情,投机分子甚至都公然地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当时革命队伍可以说随时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支刚刚组建不久的工农革命军,在经历了严重的挫折之后,便如一盘散沙,无法凝聚,革命的前景究竟在哪里?又如何去实现呢?
  作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保住和把握住这支革命武装,这是党革命的本钱。行军路上,毛泽东带着脚伤一路调查研究,一路观察思索,部队中管理体制上的种种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地采取变革措施加以解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陈士榘回忆毛泽东当时说:“我观察过,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士气就高,作战英勇,长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尤其对何挺颖任党代表的连队印象深刻。这个连党员多,注重发挥党员积极作用,基本没有逃兵。毛泽东多次找何挺颖谈话,听取意见。何挺颖说:我看要从军队的党组织去考虑。部队党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抓不住士兵。他认为,工农革命军的士兵,不能再像军阀队伍那样受到军阀主义的压迫了。当时,工农革命军当中还是有官兵待遇不平等,官长可以打骂士兵的现象,士兵在平时也没有一点说话的权力。那么要使共产党的军队与旧式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必须要彻底改变现状,就必须紧密团结士兵群众。行军途中,毛泽东不时与士兵们交流谈心,问他们在家是做什么的?怎样参加革命队伍的?问他们对革命的认识,对目前形势的看法。对此,赖毅深有感触地回忆到——一天,在向茅坪出发的一次行军路上,赖毅看见头发很长的毛泽东站在路边,先是和气地向他点头,然后同他走在一起,随便拉话。“你是赖玉生同志?”“是呀,你怎么晓得我的名字?”“这还不知道,听说你在家乡搞过工会?”听毛泽东提到工会,赖毅兴奋起来,立即把自己在平江老家当造纸工时加入纸业工会的情形说给毛泽东听。“你知道共产党,唔,这还不错。”毛泽东的话音中带有几分赞许。随即又问:“有的人认为革命的失败大局已定,打起了退堂鼓。玉生同志,你是怎样想的?”赖毅感受到了一种诚挚的信赖,没有多加思索就回答道:“这些人就是没得眼水(方言,目光的意思),看到打了几个败仗,就以为革命没指望,长蛇溜地皮了,这才是真正的软骨头。”“你讲得对!”毛泽东的语气激昂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嘛。贺龙两把菜刀能够起家,我们有这么多人,以一当十,以十当百,还愁搞不起来?”他拍了拍赖毅的肩膀说:“好!革命就需要你这样的骨干。别看今天我们人不多,又吃了败仗,但我们是人民的队伍,是革命的火种,终究要燃起冲天大火,把红旗插遍全中国。”
  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三湾,队伍只剩下不到1000人了。为了解决面临的问题,工农革命军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采取自愿原则:愿意继续参加革命的就留下来,想走的则给开具证明、发给路费,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消极悲观、逃避斗争的人都离开了部队。这些都让毛泽东更加深思,革命处于低谷或挫折时总会有人动摇,也使他认识到了党组织在部队基层掌握士兵的重要性。经过反复思考后,他认为:要想使军队拖不垮,只能靠政治建军,在士兵中发展党员,把战斗在一线的优秀士兵吸收到党内,增强党在基层的凝聚力。毛泽东在永新县三湾村的“泰和祥”杂货铺,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分析部队的思想情况,还增补了前委委员,同时针对部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果断地对这支部队进行改编,并确定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把以前一团建一个党支部,改为班设小组,连设支部,营团设党委。但是当时部队中党员较少,士兵中党员更是寥寥无几,加上行军作战,而未能实施。为此,在离开三湾的路上,毛泽东郑重地交待各连党代表,要发展一批工农出身的士兵入党。他自己也利用空隙时间,和战士促膝谈心,交流互动,进行革命前途和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教育,从中发现、考察、培养党的积极分子。
  10月13日,部队行军到酃县的水口,这里群众基础好,敌人力量比较薄弱,部队在这里进行了秋收起义以来最长时间的休整。
  “报告,被派往宁冈方向放哨的一排人,在排长的带领下全部携枪逃走了。”当时,部队还未来得及进行改造,没有形成党的坚强领导,又接连受挫,因此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的情绪,不少人背弃革命,公开逃跑。“既然他们有心要走,强迫他们留下又有什么用?”毛泽东宽容地对报告者挥挥手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他们要走,就让他们走吧!”此刻,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给湘南特委写信,要求派人来加强酃县工作的领导,却发生了上面闹心的事情。他收拾好纸笔,站起身来,吩咐身边的一名干部:“马上通知各连党代表到团部开会。”心情难以平静的毛泽东随意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无情的秋风,烦人的落叶,勾起了他对艰难岁月的回忆,毛泽东深切地感到连队建党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报告毛委员,我们来了。”各营连党代表的到来,打断了毛泽东的回忆。毛泽东转过身来说:“进来!我们现在开个会,上次我交待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如何?”“我依照你常给战士个别谈心的办法,通过个别交谈,发现不少战士出身贫苦,有阶级觉悟。”一营党代表宛希先说:“比如我们一营三连一班班长赖毅,造纸工人出身,他作战勇敢,革命意志坚定,又能吃苦,事事带头,他几次向我提出要求入党,我认为他具备入党条件。”“我们三营七连班长鄢辉,我认为符合条件。”营党代表李运启说:“他贫农出身,从农民运动参加农军起,斗争很坚决,起义后历次战斗都很机智勇敢,又能团结帮助战士,也有入党要求。”其他党代表也各自汇报了情况,共提出10余个入党对象名单,多担任班长、副班长等基层职位。会议在各营连代表提名的基础上,讨论通过了刘炎、陈士榘、赖毅、欧阳健、李恒、鄢辉为新党员。毛泽东最后对与会人员说:“大家都知道,部队从文家市到水口,时有逃亡事件发生,昨晚,师长余洒度和三团团长苏先俊又擅自出走。昨天,我还在国民党报纸上看到,南昌起义部队在攻打潮汕时失败,发生这一系列事件的原因是什么?我反复思考,就是我们完全抓不住士兵的思想,使士兵经不起严重情况下的考验。我们只有把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与军队的基层组织(连队)紧密联系起来,实行面对面的领导,士兵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才有可能提高,党支部就可以成为连队的坚强战斗堡垒。能做到这一点,别说是个别干部动摇了拉不走士兵,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动士兵。今天散会之后,各连党代表秘密通知入党对象和党员,今晚我们就在叶家祠堂举行新党员宣誓大会。”
  当晚,叶家祠小阁楼里灯火通明,靠北墙边放着一张四方桌,桌上放着一盏小马灯,灯下压着两张下垂的长方形红纸,一张写着弯弯曲曲的“CCP”三个外文字母,另一张写着入党誓词。楼中间摆着几条长板凳。吃过晚饭,赖毅和四班班长李恒跟着党代表来到团部驻地叶家祠,上了
  阁楼,阁楼上放着几条长板凳。此时,屋里已经有不少人了,各连的党代表都来了,其余的大多是各连的班长。毛泽东也来了,正和几个同志低声谈话。等人到齐了,毛泽东走到方桌前庄重地宣布:今晚的会议是举行新党员宣誓仪式。首先,由各连党代表分别介绍新党员的简历。当各连党代表每介绍完一个新党员的情况后,阁楼里就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走到坐在最前面的新党员面前,依次逐个进行询问。当毛泽东走到赖毅面前时,赖毅心中既紧张又激动。毛泽东问他:“你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
  赖毅回答:“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要更坚决的革命!”毛泽东连连点头说:“很好,很好。”
  接着,毛泽东指着纸上“CCP”解释说:它念“西西皮”,代表中国共产党,并将另一张纸上的入党誓词作了一番解释。
  宣誓开始了。全场庄严、隆重。毛泽东领着赖毅、陈士榘、欧阳健、刘炎、李恒、鄢辉等6名新党员,举起握着拳头的右手宣读誓词:“牺牲个人,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宏亮整齐的声音,在简陋的小阁楼里回荡。
  随着6名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个连队党支部正式诞生了。全场活跃起来了,新老党员们互相道贺,互相勉励。毛泽东和颜悦色地对新党员说:“从现在起你们都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今后要团结群众,多作宣传,多作群众工作,要严格组织生活,严守党的秘密……”
  6名新党员心潮澎湃,默默立下誓言,决不辜负党和毛泽东的辛勤培养和殷切期望,誓将毕生心血献给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临散会时,毛泽东反复叮嘱各连党代表:回去后,各连要组建支部,抓紧发展工作。会后,各连都要像今天这样,分批地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尽快地把连队支部建立起来。他强调:只有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最基层,才有可能提高士兵的政治素质和部队的战斗力。当晚,党员最多的一营二连率先成立了党支部。三湾改编时,罗荣桓任特务连党代表,为人民军队最早的七个连队党代表之一。几天后,他在特务连发展8名新党员,也请毛泽东出席入党宣誓仪式。其他连也相继建立起党支部,也举行了类似入党宣誓仪式。
  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古田会议,会议通过的《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正确倾向问题》是整个决议的核心,“它指出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和极端民主化等8种错误思想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了纠正的办法”。决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绝对领导的原则,强调必须加强红军中的党组织建设;规定了红军中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的地位,强调加强红军政治工作;规定了红军处理内外关系的准则,强调红军必须建立很好的内部和外部关系。其中,关于加强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决议指出,“党在红军中的组织,担负着军队中政治领导的作用,红军必须实行党委制,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红军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使党的组织确实成为“领导的中枢”“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从此,开始在四军中全面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在以后革命征途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工农革命军在水口正式实施“支部建在连上”的决定,使三湾改编提出的“支部建在连队”思想落地生根,体现了“党指挥枪”原则,开启了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征程,为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型革命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革命的火种在连队点燃,从此,部队发挥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向心力、组织力与动员力,确保党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部队的最基层,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从而保证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曾经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发展工农党员,“支部建在连上”,挽救革命队伍于危难。正如赖毅在回忆文章《毛泽东同志在连队发展党员》中由衷感慨道:“不久,连党的支部都建立起来了(在这以前,支部设在团里,各连只有小组)。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有了灵魂,各种工作迅速地开展起来。支部里当时布置党员做好三件工作,学习目前的形势;了解群众的思想,解除他们的顾虑;注意培训和发展新党员。我和刘炎编在一个小组,他担任组长,我们差不多每天都要研究一下当天的情况。对革命意志坚定,工作积极,遵守纪律的同志,我们就积极教育他、培养他,然后介绍他入党。这样,群众就更加和我们靠起了。由于支部设在连里,党通过党员和广大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工作十分活跃。连队的政治空气逐渐浓厚,党员的数量逐渐增多这样真正形成了连队里的核心和堡垒,许多新党员从实际锻炼中成长了,成为连里的领导骨干。在部队撤出茶陵回到井冈山时,毛泽东就把刘炎从副班长提到连党代表的重要位置。而我们的连队,也由于党的基层组织的建立并发挥了作用,变得更加巩固和坚强了。”
  90多年前,叶家祠的那盏明灯照亮了新党员们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工农革命不熄的星火在党指引下燃遍赤县神州。九十多年后的今天,叶家祠的那盏明灯依然在照耀着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今天,我们党已经走过百年的风雨历程,入党宣誓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但蕴含其中永恒不变的,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永恒初心和伟大使命。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株洲政府网株洲新闻网红网株洲站中国方志网湖南数字方志馆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