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史志宣教  > 伟人足迹  > 查看详情

醴陵演讲播“火种”,星火燎原株洲大地

2023-05-09 15:54:15       来源: 中共株洲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室)

  一代伟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导师,更是株洲人民的革命导师与马克思主义在株洲地区的“播火者”,他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湘东大地播撒真理的“火种”,为株洲地区进步青年与革命者、为株洲人民树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始建于汉平帝元始三年的醴陵文庙(孔庙),为历朝历代办学育人的学府。千百年来,从这个圣坛修炼出了一拨又一拨维护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达官学士。1921年,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国革命新的航程从此开始扬帆起航。1922年5月,毛泽东来到醴陵,一缕曙光照进了醴陵文庙甲种师范讲习所,将这个学府逐渐演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基地,孕育革命火种的摇篮。从此,这里走出了一批批忧国忧民、信仰共产主义的热血青年。回望百年征程,毛泽东在株洲、在醴陵播撒革命火种的情形犹在眼
  前。1921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参加党的一大后返回湖南,寓居长沙船山学社。船山学社是传播17世纪伟大思想家和经史学家王船山学术思想和爱国、爱民族思想的讲舍,影响了很多进步人士。为了培养党的干部和掩护革命活动,毛泽东就与时任船山学社社长的贺民范商量,利用社址和经费于1921年8月16日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该大学以“研究马列主义,注重社会实践”为办学宗旨,传播马列主义理论,注重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民族独立思想和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在实际斗争中增长才干,为共产党早期培养了大批人才,是共产党人对传统教育改革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自修大学,毛泽东着力在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或进步工人发展党员,1921年10月10日成立中共湖南支部时,学员郭亮、夏曦、易礼容、陈子博、彭平之等是最早一批党员。1922年,毛泽东亲自培养发展醴陵籍学生刘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1月,湖南自修大学遭到军阀赵恒惕政府的查封,之后学生大部分转入毛泽东任校董的湘江学校继续学习。湖南自修大学
  虽然只存在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学员最多达200多人,成为湖南人民革命的大本营,这在湖南乃至全国革命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革命策源地”。
  1921年10月,在长沙城外的协操坪丛林里,毛泽东、何叔衡主持开会,毛泽东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情况及其党纲、决议,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毛泽东被选为支部书记,何叔衡、易礼容为支部委员。会议决定把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工人队伍、领导工人运动和培训干部作为支部当前主要任务。中共湖南支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个省级党组织。它的成立,使湖南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中共湖南支部一成立,就决定把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工人队伍、领导工人运动和培训干部作为支部当前主要任务。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了在湖南发展先进分子入党,毛泽东奔赴湖南各地学校、报社、工厂调查、演讲,与其中的先进分子中交朋友、做工作。经中共中央批准,1922年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毛泽东任书记。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个省级区委。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反帝爱国运动、平民教育运动和农民运动。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4月,先后组织了粤汉铁路、安源路矿、长沙泥木、水口山铅锌矿等
  10次工人大罢工斗争,湖南成为当时全国革命运动发展最迅速的省区之一。安源煤矿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1906年建成投产后,13000多工人
  中,湖南籍的占了70%。因此,这里也就与湖南“血脉”相连了。为此,毛泽东把这里作为革命活动基地。1921年11月,李立三因参与中国留学生占领里昂大学行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回国。在上海,李立三经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下旬,受总书记陈独秀的派遣,李立三拿着陈独秀开具的中共中央的介绍信赶到了湖南长沙,在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找毛泽东接头。当时,毛泽东正伏案疾书,杨开慧见有客来,即向毛泽东通报。毛泽东起身出迎,说:“洞庭有归客。”李立三随即应对:“潇湘逢故人。”两人相视大笑。根据陈独秀当时派李立三回湖南从事工人运动的决定,毛泽东遂决
  定派李立三以“平民教育”名义并以“湖南省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会办事处)代表的身份前往安源负责开办工人补习学校,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和党组织,发动组织工人开展工人运动。毛泽东当时把安源选为湖南工人运动的重点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意义非凡。
  醴陵与安源相邻,是长沙去安源的必经之路,毛泽东在对李立三作“回老家探亲访友时相机行事”指示时,就交代李立三要把醴陵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点地区,嘱咐李立三回老家探亲访友时相机行事,为醴陵今后发展党的组织作准备。源于此,在那一历史时期,李立三经常来往于长沙、安源、醴陵之间。毛泽东通过李立三的介绍,对醴陵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1922年春节,李立三回醴陵探亲,遵照毛泽东“回老家探亲访友时相机行事”的指示,来到了母校——醴陵县立中学,看望恩师张啸霞,并向张啸霞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十月革命,及国内的革命形势。张啸霞听了门生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内外革命形势发展的观点,十分欣赏与赞同,并告诉李立三:“县里不少同仁希望提高师资质量,培养人才,劝学所教育评议会决定开办醴陵甲种师范讲习所,要我任所长,现正在招聘教师,希望立三能推荐有革命思想的同行来任教”。李立三随即回长沙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获知情况后,认为这是向醴陵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绝好机会,即派陈章甫来醴陵应聘。陈章甫来讲习所后,便建议张啸霞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开设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时建议订阅《向导》《新青年》《改造》等革命书刊,以启迪师生,开阔视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张啸霞一一认允。源于陈章甫的到来,在张啸霞的支持下,醴陵甲种师范讲习所发展成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在湘东地区的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
  为了贯彻毛泽东的指示,李立三致信醴陵甲种师范讲习所张啸霞继续讲
  述革命形势,并在信中告知,毛泽东将于5月来该讲习所参观。1922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携夫人杨开慧在李立三的陪同下,从长沙出发前往安源视察工人俱乐部、检查工作,给工人鼓气与指导下一步工人运动如何开展。途经醴陵时,毛泽东风尘仆仆专程来到了醴陵甲种师范讲习所。
  毛泽东这次来醴陵,顾不上休息,也顾不上了解太多情况。第二天,在文庙大成殿教室,人头攒动,讲习所全体师生和部分县立中学、县立女校师生近百人集会,讲台上悬挂着“欢迎毛先生演讲”的红底白字横幅。会场气氛热烈,不时地爆发出一阵阵掌声。毛泽东为醴陵甲种师范讲习所与醴陵县立中学、县立女校部分师生现场作题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长篇演讲,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论。
  演讲中,毛泽东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当时社会的状况:现在人们分为两类:一类是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压迫阶级——统治阶级;另一类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被统治阶级,这两个阶级阵营必然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实践证明,工农劳苦大众要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斗争,以“推翻资本家阶级政权”,打倒压迫阶级,直到“消灭阶级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的工厂,没收其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依据中国的社会现状,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进行阶级斗争的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为了让大家听得更明确、更具体些,毛泽东还就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下去,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法是什么,作了详尽的阐述,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最后,毛泽东用他那浓厚的韶山乡音,习惯地往前挥动着右手,大声疾呼:“我们要做有理想有志气的革命青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把握自己的命运前途,与广大工农革命群众团结起来,与压迫、剥削阶级作坚决的斗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一定会属于人民!”
  这次讲演长达近3个小时,师生们听了非常激动,深受鼓舞。如同在污浊的空气中,突然呼吸到一缕清新的空气,是那么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灯塔,是那么倍受鼓舞,看到了中国未来新的希望。毛泽东的这次演讲,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醴陵的传播活动推向了高潮,他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湘东大地上空。
  毛泽东在甲种师范讲习所传播马列主义,大大激发了醴陵各界爱国进步
  知识分子的政治觉悟,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如在该所执教的教师冯又村,后来受聘到开元小学任教,也常把毛泽东在甲种师范讲习所写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题字的纸扇带在身边,并展示给同行们欣赏。他张口便宣传毛泽东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与革命理论,使大家耳目一新。他还与老师们订阅《向导》《新青年》《马克思主义ABC》等进步书刊,并自发组织成立醴陵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开展一些反抗当局的秘密活动。
  在县立中学学习的陈恭、左权、蔡升熙、宋时轮等醴陵籍学子,接受毛泽东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洗礼,在李立三的帮助下,组织了“社会问题研究社”,创办了《前进》周刊。这些社团的成立和刊物的创办,都是毛泽东撒播革命“火种”的结果。研究社从1923年秋建立到1927年“马日事变”后,被迫解散,先后发展成员60多人,其中有陈恭、陈觉、左权、宋时轮、李隆光、蔡升熙、姚伯勋等1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0多人加入共青团,6人进入黄埔军校。他们当中大都成为投身大革命的斗争骨干,在后来的斗争征程中,左权、蔡升熙、宋时轮等锤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高级干部和军事将领。
  醴陵文庙甲种师范讲习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尽管反动守旧势力倒行逆施,进行了种种阴谋破坏,张啸霞与一些老师被调职,但革命烈火不但没有被扑灭,反之,毛泽东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火种,越烧越旺,迅速蔓延成燎原之势。1924年11月,醴陵县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醴陵县特别支部(简称特支)在开元学校成立,李石溪任特支书记,隶属中共安源地执委领导。从此,醴陵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历史的年轮虽已碾过整整近百载,毛泽东在大成
  殿演讲的振聋发聩之声仍不绝于耳。现在的文庙,已旧貌换新颜,它的前坪拓展为广场,面积约6000平方米,成为体育活动场地和集会场所。1982年,文庙大成殿被列为醴陵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2月,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株洲政府网株洲新闻网红网株洲站中国方志网湖南数字方志馆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