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史志动态  > 史志要论  > 查看详情

红色政权理论源于井冈茶陵-石仲泉

2022-08-08 09:42:49       来源: 中共株洲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室)

        这些年,随着对党史资源的不断挖掘和对红色记忆的不断强化,不少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发生的党史重大事件和拥有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这首先是好事,这种积极性应予充分肯定。 但是也有一个如何实事求是地科学把握和定位问题。比如,争抢历史人物故里、历史事件发生地或什么“首先”“第一”之类的问题,就是这些年经常碰到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
        这里讲一件与茶陵红色政权孰先孰后相关的历史争论。还在 2003年,我的湖北老乡鄂南通山县党史办同志到北京告诉我:通山县于1927年8月30日就成立了工农政府委员会,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县级红色政权。过去我没听说过此事,但也不能简单地予以否认。作为荆楚游子,尽管身在京城,但还是非常重视这个新信息。为了对这段历史作实地考察,2005年4月,我到了通山,与县里还有省里研究党史的同志作了交流,也得到不少有关资料。2007年7月,为参加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出面邀请的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成立80周年学术研讨会,我翻阅了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一些党史文献,初步感到 80年前在鄂南农民革命风暴中建立的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有其重要历史意义,但定位要科学,并力求准确。我在会上发言给予这样一个说法:“通山是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在全国建立的首批县级红色政权的县之一。”
       这里有几个限制词。首先,为什么要有“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这个限制词呢?因为大革命后期,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制造了“四一五事变”。面对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大屠杀,中共广东区委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武装反抗的枪声已经打响,此伏彼起的农民暴动席卷全省各地。作为广东农民运动发源地的海陆丰地区燃起了暴动的烽火。1927年5月1日海丰、陆丰和紫金三县分别成立了由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组成的县临时人民政府。从4月中旬到7月间,广东全省约有34个县共举行了40多次武装暴动(工农武装超过6万人,群众达8万多人),其中有近10个县建立了有国民党左派和非工农阶级成分参加的县级革命政权,包括现属海南省的陵水县在1927年7月18日由县工农讨逆军攻占县城后宣布成立的陵水县人民委员会。这是大革命后期广东工农大众在全国率先掀起的暴动高潮。这些武装起义都发生在中共中史八七会议之前。毫无疑问,这些通过武装起义建立的红色政权在全国是最早的。因此,通山等县红色政权不能简单地称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只能说是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在全国建立的设早县级红色政权之一。 其次,为什么要强调“县级红色政权”呢?这是因为那时成立的红色政权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广东在八七会议前建立的以工农阶级为主体,并有国民党左派和非工农阶级成分参加的革命政权。由于当时在全局和总体上国共两党还没有完全分裂,因而当时的红色政权还不属于苏维埃性质。二是八七会议后湖北通山等县成立的工农政府委员会,尽管没打“苏维埃”旗帜,但其工农政权属于苏维埃性质。三是1927年11月13日和18日广东陆丰、海丰两县公开成立名为“苏维埃政府”的红色政权。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后又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这一类政权在党的历史上影响最大。故党史读物往往将广东海陆丰的苏维埃政府视为最早的红色政权。
        作了这样的回顾,再来看我们茶陵县成立的工农兵政府。它成立于1927年11月28日,尽管没有用“苏维埃政府”这个名称,但据说当时挂牌有幅对联,其上联为“工农兵政府”,下联为“苏维埃精神”。这说明它是名副其实的苏维埃红色政权。然而,从成立的时间上说,无疑晚于湖北通山和广东海陆丰。这是历史,无法更改。
        那么,怎样定位茶陵县的红色政权呢?我以为,不宜于从成立时间上做文章,而应当从它的内涵的含金量和丰富性上来定位。这是湖北通山和广东海陆丰等芭色政权不具备和无法相比的。若讲“红色政权理论,源于井冈茶陵”,既准确又有分量,不会产生纷争和歧义。
        第一,茶陵红色政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是毛泽东在井冈山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初始标志。鄂、粤两省的县级红色政权,尽管 也是响应中共中央秋收起义的号召而建立的,但基本上是单纯的武装 暴动所建立的政权。随着武装暴动的失败,红色政权越本上没能坚持 下来。茶陵红色政权则不一样。它是以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为依托的。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后,立即派出工农革命军第一营前往茶陵,击溃地方守军,迅即占领县城。在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之后,建立了中共茶陵县委和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由谭震林任政府主席。这就是井冈山地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这个政权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内容。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建立自己的政权,只有如此才能称之为“工农割据”;有自己的军队就是“武装割据”。他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做“红色山大王”,实际上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建立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将这个思想付诸实施的第一步。随后,又建立了遂川工农兵政府、宁冈工农兵政府等。至1928年2月,这三县红色政权的建立,既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也使井冈山地区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显现雏形。
        第二,茶陵红色政权是井冈山芾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毛泽东思想的红色政权理论初步形成和开辟井冈山道路提供了实践经验。 一是民主建政经验。首先分兵发动群众,幵展打土豪、分浮财斗争,将没收地主、豪绅的不义之财的一部分分给当地贫苦民众,使广大老百姓认识到共产党是为他们谋利益的;然后组建各种群众组织,由工会、农民协会和部队的士兵委员会选出代表,组成工农兵政府,努力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思想。二是政治建军经验。毛泽东总结部队在茶陵开展革命斗争的经验,不仅提出工农革命军要执行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和做群众工作三项任务,是党领导下的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而且在“三湾改编”提出的不拿老百姓一个红署的基础上,又规定了打土豪要归公和一切行动听指挥,这就为后来提出 三大纪律以及六项注意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工农革命军成为真正的红色军队。三是武装割据经验。以建立茶陵红色政权为开端和根据茶陵建政经验建立的其他红色政权,在开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逐渐产生了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年后,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问题和所作的回答,以及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就是对包括茶陵等县建立红色政权的井冈山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就是这个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说,茶陵红色政权就是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理论的那个红色政权。它的建立无疑是这个理论提出的初始源头。
        第三,茶陵红色政权坚持革命斗争的时间长,工农兵政权的红旗始终屹立未倒。茶陵工农兵政府于1927年11月28日在县城成立。12 月25日国民党军进攻茶陵,新成立的红色政权并没有坍塌,而是随着革命军撤离县城,前往九陇山区,继续坚持斗争。它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县级政权仍然存在。在红四军主力下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中央苏区后,它领导的区域成为湘赣苏区的重要区域之一。它不仅在1931年10月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参加了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而且在1934年8月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后还辗转在界于江西省安福、莲花、萍乡和湖南省茶陵、攸县、安仁之间的棋盘山、武功山地区进行游击战争。茶陵工农兵政权的红旗飘扬的时间比鄂、粤两省的县级红色政权要长得多。这是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实际回答。
        对茶陵红色政权的意义,一定要放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这是鄂、粤两省建立的县级红色政权不可能有的丰富内涵。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它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有较为深刻的揭示。也正是基于这个视点,才说“红色政权理论,源于井冈茶陵”。
        当然,回顾历史不是弦耀自得,而是要发扬当年建立红色政权、开展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奋斗精神,更加紧密地联系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政权的红旗更加鲜艳,永葆青春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株洲政府网株洲新闻网红网株洲站中国方志网湖南数字方志馆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